最近一条新闻让北京的朋友们跃跃欲试。9月10日起,北京普通公众也能试乘自动驾驶了。百度Apollo宣布在北京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Apollo Go,北京用户可以预约体验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1886年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发明出汽车,拓宽了人们的出行半径,加速了人与物的流动速度。到1939年,第一款配备自动变速器的汽车问世,再到世纪交替时,ACC自适应巡航解放了驾驶员的双脚。而现在智能驾驶技术问世,科幻电影中的自动驾驶正在成为现实。近年来,多家自动驾驶行业代表企业在RoboTaxi领域争相传来好消息。可以说通过RoboTaxi的落地,人类揭开了自动驾驶落地新的一页。但自动驾驶实现全面落地还有颇多挑战,需要全行业共同解决。1
自动驾驶落地的中国优势
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离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既包括技术瓶颈,也有法律法规的限制。首先,安全问题是限制无人驾驶汽车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其次,国家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纲领性文件,仅涉及到无人驾驶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目标,尚未触碰《道路安全法》等法律层面的实质性修订和撰写。另外,自动驾驶汽车还面临着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盈利难等困境。在行业协同方面,自动驾驶涉及到人工智能、地图定位、芯片制造、车辆制造等领域的共同开发。此外,相应的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尚未大规模启动建设。美国麻省理工发布研究简报《自动驾驶汽车、出行及就业政策:未来之路》也指出,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落地面临四大问题:技术存在明显短板、生产运营成本高企、运行存在区域限制、带来的社会影响尚难应对。尽管如此,高级别自动驾驶仍是各国加紧争夺的科技高地。赛迪智库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或是我国实现领先发展的机会领域。1、我国具有多方面独特优势,能够支撑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创新从技术实力看,我国企业在数据云、高精度地图、位置服务及网联系统等技术领域,已推出自主解决方案或融合国内外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在激光雷达、摄像头、汽车计算平台等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领域也在加快取得突破。从基础设施看,我国在5G、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能力和建设推进方面全球领先,已拥有超过20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10多个城市开放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可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提供坚实的支撑、广阔的运行区域和丰富多样的场景。从消费心理看,当今中国人更愿意尝试新技术新产品,也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更高溢价,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在国内的应用推广将较国外顺利,新的商业模式也能更快的探索、实现。但核心技术、应用环境尚存挑战,我国需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可从四方面发力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和落地,包括加大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力度、支持开放共赢的产业联盟建设、加快推进政策与标准法规建设、加快示范应用与商业模式探索。据机器之能报道,2019年自动驾驶车辆出现依托车型国产化,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整车量产化,对高性能传感器依赖度降低等趋势。目前,多数测试主体采用包含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内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2019年,测试主体在激光雷达品牌选择上开始向国产化靠拢,国产品牌占比由2018年的20%提升至2019年的40%。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高性能传感器依赖度降低。智车科技认为,相较来说,特定场景的自动驾驶产业对技术要求偏低、需求更大,实现落地运营更容易,因此,许多自动驾驶车企和科技公司从特定范围、特定领域、特定路线的自动驾驶需求入手,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目前自动驾驶可实现率先落地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以卡车为主的物流场景、港口码头、固定路线区域接驳、清扫车、出租车、矿区等。当前无人驾驶正在从以上及其他特定场景作为切入口,在实践中获取数据、改进技术,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良好的商业运营模式中汲取经验,实现资金的周期性运转,逐步实现无人驾驶的全面商业化落地进程。2
疫情加速全球自动驾驶落地
中国汽车报指出,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来说,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散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疫情让不少企业推迟了自动驾驶载客服务的商业化部署;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全球消费者对于无接触式配送服务的需求激增,业内开始深入挖掘自动驾驶技术在无人配送领域的潜力。在政府监管方面,很多国家开始陆续放宽无人驾驶项目的示范应用。在中国,除了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在今年2月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外,各地方政府也在推进地方版的智能汽车支持政策加速落地。例如,今年5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关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在全市范围内有序开放更多街区、道路、机场、关口、港口作为智能网联车辆示范应用场景,推动无人化、智能化车辆广泛应用,鼓励开展开放场景内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短途接驳、物流配送、清扫车、停车场、高速道路等形式的示范应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们对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产生更多期待。小马智行专注于构建世界一流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使命是通过构建最安全、最先进、最可靠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未来交通方式的彻底变革。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楼天城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疫情第一次让人开始真正接触无人化的感觉。无人送货、无人出租这些需求离我们更近了一步。”虽然疫情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危机,但对于自动驾驶是“危中有机”。
送货和载人是自动驾驶两大主要应用场景。本次疫情为自动驾驶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外部变量”,让人看到了其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可能。为降低人际接触传播病毒的风险,无人消毒车、无人配送车等一些小型低速无人车和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在医院、工业园区等场所频频承担更安全的无接触配送任务。在载人方面,无论是车企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开始意识到自动驾驶载客车辆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刚需”。疫情期间,小马智行在美国加州尔湾市和弗里蒙特市进行自动驾驶的货物运输。此外,今年第一季度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小马智行在广州进行内测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订单增长了30%,服务里程增长50%。疫情放大了自动驾驶的应用需求,也将在政策利好下推进技术研发。5月14日,小马智行获得北京市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获准在北京开展公开道路载人测试,将在海淀等区域公开道路上开展载人路测,并重点开展网络约车、定点接驳测试。此外,小马智行在上海的测试工作也即将落地。楼天城对中国自动驾驶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民众对自动驾驶开放包容的心态、交通场景数据的丰富性以及政策法规进步的速度都是中国发展自动驾驶的优势。自动驾驶相关企业都意识到,疫情只是暂时的,但用户习惯的改变或许是长期的。3
自动驾驶先行者的落地姿势
在自动驾驶/AI+汽车方向,联想之星围绕汽车的智能化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涵盖从关键部件如激光雷达,环视系统,毫米波雷达,惯导,高清地图V2X,AEB到商用车与乘用车的整体解决方案,代表项目包括小马智行、希迪智驾、清智科技、北科天绘、觉非科技等。希迪智驾成立于2017年10月,由香港科技大学著名创业导师李泽湘教授领衔创办,以智能驾驶科技创新及应用为导向,致力于打造能落地的智能驾驶商用车及关联技术产品。拥有专业的智能汽车研发中心及国家颁发的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目前,希迪智驾已实现车规级、可量产智能重卡开放道路高速场景自动驾驶,实施全国最大规模主动式公交优先项目落地并完成多种平台商用、专用车智能化改装。其中无人矿卡及远程遥控矿卡交付矿区运行作业;智能驾驶清扫车交付参与城市环卫作业;L3级自动驾驶公交于开放式道路投入运营;智能网联设备实现全国项目落地,批量生产销售;智慧多功能冷藏车“智鲜仓”已投入市场运营。今年7月,希迪智驾以1亿元的总价中标长沙市政府“头羊计划”中的“数字交通车载智能终端技术改造项目”,将在2020年内,完成对2000余辆公交车、400辆渣土车和400辆环卫车的智能改造,通过后装的CiDi定制化的C-V2X车载设备OBU 3.0,在道路上安装的智能红绿灯等路侧设备以及云端系统的协同,提供辅助驾驶和公交优先等功能。另一家专注于智能驾驶AI技术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觉非科技,则是中国车路云产业模式的开拓者与领头羊。觉非科技产品技术围绕道路场景端的数字化,可将实时传感器数据与环境数据、经验数据、知识数据等进行融合计算,形成数据与引擎相结合的产品落地模式。通过“道路数据与边缘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市场上领先的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功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并持续致力于成为智能出行时代的“数据引擎”。近日,觉非科技与中国商用车“龙头企业”宇通客车合作,首批具备自动驾驶能力与AR融合系统的智慧公交车,已落地河南郑州并投入试运行阶段。此举开创了自动驾驶技术与载人客运结合的新模式,同时也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商用车市场的首次规模化量产。双方将在自动驾驶感知融合技术上,继续进行联合研发,推动技术深化与升级。目前,觉非科技已与宇通客车、华为、中国移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等产业伙伴合作携手,共同推动“车-路-云”模式下的量产与落地。在新基建助力下,自动驾驶正加速落地,围绕车路协同产业为着力点的新近万亿级市场正加速形成。而随着5G技术的升级完善和5G网络覆盖日益普及,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下,自动驾驶产业正逐渐驶入“快车道”。从技术探索,再到市场化和商业化试运营,政策也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地,自动驾驶汽车距离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近。
相关阅读: